2022第四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圆满落下帷幕,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主办,福寿园国际集团、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文化专委会协办,民政部社会事务工作专家委员会、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支持。
短短一天的论坛,我们聆听了11位嘉宾的精彩发言,本周起,人文号将逐步上线精选嘉宾观点,以飨读者。
主题演讲
另外死亡与我们生命之间严重被扭曲,它的关系被扭曲掉了,提到一个词叫“death system”,另外强调Communities reclaiming,就是社区一定是在里面的,还有他会提到一些后续的建议。
整个的结构是16个部分,其中还有12个延伸的内容panel,还有300多个文献,这是整个的报告。
丛亚丽教授主题演讲
《“柳叶刀死亡价值报告:把死亡带回生活”解读与启示》
有一些方法,还有现实的情境,还有死亡系统是一个特别新的概念。它无论从哲学视角、历史视角,从死亡系统当中不平等,包括种族问题,个体家庭、社区的关联,有经济学的问题,最后有一些现实的乌托邦,包括我们如何改革和下一步的行动,这是它的16个结构。
有一些板块我没放在里面,它一共有十几个板块,板块当中特别有一个部分,因为这个报告作者是很广泛的,不只是医务人员,包括我们社会民众,我们并不是医学专业人士。
它同样有非医学专业人士怎么看待这个(死亡),还提到了英国对于在急诊系统如果大的医院里面设置安宁疗护是如何不成功的教训,都是在延伸的板块当中予以介绍。
我后面把主要的内容摘取了一点,比如第10页当中就把刚才提到的矛盾我单独拎出来的,这是发布会当中提到的死亡与生命之间各种在全球的数据,总体上来说我用了这几个小的字,就是预期寿命在增加,但是没有人会关注到这一点,就是寿命增加的同时健康状况不佳的年限增长的也很多,是这样的一个意思。
之前我们传染病、急性损伤困扰我们,现在是慢性病还有一些医疗技术是不是合适参与,包括韩老师提的筛查过度的问题,都是现实当中会存在的。
还有这种进步给我们造成了一种什么印象呢?比如我们对于医学的依赖过了,而且医生也觉得我们依赖他们,他们的肩上担子更重,他们又卸不下来,我们的依赖又在那儿。如果很多的观念不改变,确实困局难以打破。
这是报告当中的第一个表格,我为什么会列出来,是因为它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低收入国家放在一起。中国在这里面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一点。这张图是想说死亡率、预期寿命,还有死亡的原因,死亡的质量,是不是痛苦,以及是不是有死亡综合的因素。
大家可以看最后的一个圈里面,它说与死亡相关的suffering是不是予以缓解,大家可以看到中国的数字是最高的。美国也一般,不是很好。但是英国确实是在各个方面的指标都是很好,这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
这就是我特别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个概念,就是“死亡系统”。它是一位哲学家提出来的,这里面有两个panel专门讲这个系统,我觉得这个特别重要,所以我今天早晨把英文的部分编成中文。
这里面右侧的部分在中文当中是说什么呢,我们的系统都由什么组成?那都是大家理解的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还包括一种象征意义的东西,就是这样提的,包括我们今天聚在这一个节日的一点。
像墨西哥专门有一个亡灵节,他们是特别强的传统,这都是很重要的在死亡系统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个图一定是刚才那个人画的,虽然我没问,这个图里面它与死亡相关的感受、制度,还有一些体系里面跟教育、文化的因素都联系在一起。所以这张图有需要的我会把报告分享出去,这里面大家就可以仔细看,实在是太复杂了,到现在这张图我都没有看全,非常难。
但是这个图还是比较清楚的,死亡系统有这样的一些职能,这个系统事实上每个社会都有,只不过并没有人去用这样的一个概念,而这样的报告是把死亡系统贯穿于16个部分当中,它于各个角度帮我们去理解。所以死亡系统的职能包括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背景,阻止死亡的到来,关怀临终患者,处置遗体,社会维系稳定,找到死亡的意义。死亡系统当中还有战争,还有非正常死亡,都跟我们目前的这两个很困扰我们的大背景是息息相关的。
其他的我就不去念了,就展示给大家死亡系统当中相对新一点的,它对死亡系统当中的个体、家庭和社群,特别强调一种关系的连接,他还看到社会上存在因为死亡导致的对一些死去丈夫女性的歧视,各种情况都有所提及。
第9部分就是经济学,我刚才画圈的他就是搞经济学的,他对死亡质量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卫生经济和研究其他文献的数据。
第14部分值得一提的就是喀拉拉邦。这是印度很小的一个地方,但是安宁疗护在全球做的是最好的。他的模式不仅可以直接用在发达国家,更加重要的是他的模式可以用在发展中国家。
整体来说,整个报告的内容后面两张片子是中西的对比,我发现相似的地方真的有很多,包括他提到小panel里面有很多的小故事,追求长生不老。我们追求长生不老从秦始皇就开始了,当然秦始皇之前也是有的,追求长生不老是一种文化现象。
还有莫名的逃避,英国已经是在这个方面做得好的,但是在英国当中仍然会存在谈论死亡是一个很大的困难,今天一丹老师讲的也很触动我,我们中国的家庭不只是这个,包括肿瘤的告知,一直是现在非技术问题到底病人能不能知道,现在仍然多数我们的家庭是不告诉的,所以这仍然是我们的一个难题,更何况死亡的这个问题。
感知生命 绽放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