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仙鹤纪念陵园位于洛阳市区南15公里的万安山南麓、伊水之畔。该陵园的建设规划,得到了洛阳易经学会专家的大力支持。通过对陵园及周边的山川地貌、地形、地势、河流、人文环境认真考察论证,易学专家们认为该陵园北依凤凰岭,南望伏牛山,东临伊水蜿蜒如带,西接万安岭峦起伏,可谓“山环水抱,藏风聚气”,是逝者长眠、福荫子孙的风水宝地。

中华民族素有“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论语.学而》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就是要尽力办好父母的丧事,“追远”就是要诚心祭祀祖先的神灵。远古先民认为,先祖的“灵魂”能够在冥冥天界保佑家族成员的安全和福祉。因而产生对祖先神灵的敬畏和崇拜。《论语》载“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左传·哀公十五年》日:“事死如事生,礼也。”这种“事死如生”的观念,就成为我国古代墓葬制度的指导思想。《荀子·礼论》说:“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圹垅,其貌象室屋也。”“故葬埋,敬藏其形也。”这是说要像侍奉活人那样去埋葬逝者,为逝者建造的墓室和坟丘,要像为活人建造房屋那样讲究。这样才能“敬藏” 逝者的形体,使生者得到祐护和安慰。

风水学是研究人类居住和安葬环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专门科学。因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会贯通、和谐相处。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陵墓制度的思想基础。晋代郭璞《葬经》说:“夫葬,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有朱雀,后有玄武。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训俯。”这是对墓葬陵园自然环境的基本要求。洛阳仙鹤纪念陵园完全符合《葬经》中的描述:这里东有伊水蜿蜒自伏牛山进入龙门口;西有万安山俯首而来;正南方如日中天,仙鹤鸣皋而聚;北方有洛水平川为玄武之地。洛阳仙鹤纪念陵园地形,是选择马蹄形的隐蔽地形,凤凰岭以马蹄形的山丘为靠背,前能临水,是万安山麓中“龙、穴、砂、水、向”最好的地域之一。

“气”是风水学的核心,风水学认为“气”是生发万事万物的根基,“有气”的地方才有希望,有希望的地方就是“吉地”。《葬经》曰:“气者形之微,形者气之著,气隐而难知,形显而易见”。“地有吉气,上随而化”,“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简言之,有什么样的地形,就有什么样的地气;有什么样的地气,就有什么样的地形。

仙鹤纪念陵园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座西北、向东南。按五行地势而论,诸峰属金顶形。依方位而论,面向东南,其先天八卦为兑,兑为泽;后天八卦为巽,巽为风、为木。从风水文化来讲,此地的阴宅和阳宅均会受到这样的气场:背靠金山官运亨通,财源茂盛;面朝东南,紫气东来,事业发达。整个陵园前低后高,为出英豪相。葬于此地,死者安卧无忧,后人平安富贵。

洛阳自古“北有邙山,南有万安”,都是营建帝王陵园的好地方。洛阳仙鹤纪念陵园就座落在万安山南麓的凤凰岭下,这里不但有礼佛朝拜的石窟寺院,而且还是众多古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长眠的陵园:

1、陵园正北的万安山之巅,有隋唐时期著名的皇觉寺,偏北2公里则是“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2、陵园东北10公里有唐代著名宰相姚崇、张说和北宋名臣范仲淹、范纯仁的墓园。正东隔河相望的彭婆镇,有商代彭祖之母彭婆冢。东南水寨乡朱陵村,有后梁皇帝朱温的宣陵。

3、陵园西北的梁村沟,有唐代宰相李德裕的别墅“平泉庄。”其地山峦环抱,林木掩映,泉水淙淙,清溪萦回,“卉木台谢,若造仙府”。著名诗人白居易赋诗云:“洛客最闲唯有我,一年四度到平泉”。因此,“平泉朝游”便成为洛阳八大景之一。西南雅岭乡西部有唐宋时期的石佛寺石窟以及净福寺和莲花寺。

4、陵园南部的伊水西岸,从北向南安葬着唐代宰相李德裕,后唐庄宗李存勖、北宋名相王拱辰、文彦博,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和程颐兄弟以及著名思想家、易学家邵雍的陵墓,还有《诗经·鹤鸣》所载“鹤鸣于九皋”的鹤鸣观。

由此可见,这里东有伊水青龙蜿蜒,西有山峦俯首问安,南有鹤鸣于九皋,北有佛窟玄理幽远。它的西北多佛寺石窟和达官别墅,东南则多帝王将相和文人陵园,实为古今难得的风水宝地。

灵山翠微,亿年安宅。我们相信,随着洛阳仙鹤纪念陵园的进一步开发和周边环境的不断优化,该陵园不仅可以作为先人安息长眠、驾鹤仙游的吉祥福地,而且必将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好地方。

洛 阳 易 经 学 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