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常识

  镇墓兽是皇家墓葬中必有之物,作为墓葬中随葬明器的镇墓兽,最早出现于战国初期,五代以后基本绝迹。在漫长的历史时期,质料有变,造型特征独异,但其作用始终如一。洛阳陵园工作人员介绍据考古发掘材料,战国时期的楚墓中有木雕镇墓兽,其造型特征是:头似兽(有的为虎形),身似人,身与方形底坐榫合。


  洛阳陵园工作人员分享不同时期镇墓兽特征。


  镇墓兽的两只眼睛圆睁,头插两只鹿角,两耳后竖,嘴巴宽大,舌垂腹部,周身漆彩绘鳞纹,前肢持蛇,作吞食状。放置位置在棺木正后,有个别放在边箱内:—般出在竖穴木椁墓或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中,木雕镇墓兽在战国时期除了楚墓中有之外,其他地区的墓中尚未发现,这大概是楚文化所特有的现象吧。在屈原《招魂》中的诗句“参目虎首”,不也正是镇墓兽的头似虎形,两眼圆睁,虎视眈眈的形象吗!可见,其作用是镇墓避邪的。西汉时期,在墓葬中很少有镇墓兽发现。可能那时作为避邪的神物,主要是矗立在墓葬外的大型石辟邪等石雕。


  洛阳陵园专员介绍在东汉中、晚期开始,在墓中发现有一种独角兽。此兽为陶质,有的四脚站立,兽身空腹,短尾上翘,头顶独角冲天,作搏斗状;有的昂首瞪目,张口露齿,作守望状。兽背上皆有鬃毛耸立着,放置在墓门附近,起镇妖避邪作用。在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六朝墓中发现一种牛形镇墓兽,此兽也为陶质,牛身牛首,头向下,独角冲天,尾巴上翘,颈后耸起三束鬃毛,带有搏斗的架式。一般多放在墓门附近。与这种牛形镇墓兽伴出的陶俑群组合比较固定,主要有穿甲胄的武土俑,以及牛车、鞍马模型和男女奴婢俑。所有这些起到了守护死者以防“敌”害的作用。


  江南的东晋南朝墓沿袭了魏晋传统,随葬陶俑一般较少,镇墓兽还是牛形,且发现不多。武昌吴家湾一墓葬所出镇墓兽为蹲坐式,短身仰首裂嘴伸舌。北方的镇墓兽俑,从造型特征看,变化较大,主要表现在从兽向人发展,一般都是兽身人面或兽面人身,头上仍南朝修安陵前的石麒麟有角,身上有些彩画鱼鳞片,由直立式变为蹲卧状,威严地守在墓门附近。北魏时期,镇墓兽开始成对出现,皆蹲坐在托板上。一件为兽面兽身,张口吐舌,背上有三五簇鬃毛耸立,颈下长鬃下垂,前肢上部两侧长毛卷曲呈翼状。另一件为人面兽身,须发修长,面目狰狞,背上也有鬃毛,前肢上部两侧有卷曲的长毛,有的卷毛上绘红彩。


  洛阳仙鹤纪念陵园(http://www.lyxhly.cn)结合对传统道德、宗教文化、建筑艺术、古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本着“重道建德,务实诚信”的企业文化和经营观念,期冀打造出一个世纪精品,从而使公司迈向品牌化发展,以“爱心、安心、放心、省心、舒心”充分体现人性化的优质服务,来回报社会大众。

WordPress Image Lightbox Plu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