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陵园工作人员今天继续为大家讲解关于镇墓兽的历史发展轨迹。
北魏以后到北齐、北周之时,镇墓兽在继承北魏特征的基础上,稍有变化,分为二种类型:一种是兽面、人面成对出现,皆前腿直撑,后脚蹲坐,背上有三簇鬃毛,头上锥角消失,成瘤状,尾卷于臀部,身上施彩。另一种也是兽面、人面成对出现,与第一种不同的是它们皆昂首蹲坐,头顶冲天戟。背上也竖三簇鬃毛,身上也施彩。
隋至初唐时期,镇墓兽保留有北朝遗风,恐怖气氛增强,人面和兽面有明显的区别。皆为陶质,没有固定的放置位置,一般与武士俑伴出。成对出现,皆蹲坐,兽面、人面上身都前倾,尾部贴身上翘,背有几簇鬃毛耸立。兽面形象较稳定,多为狮形,张口瞪眼,头有螺旋形西夏王陵陪葬墓出土的鎏金钢牛独角,近肩处呈翼状,足为五爪。人面为高鼻深目,昂首挺胸。洛阳陵园有的面目安宁,略带微笑,两腮和胸部隆起。到盛唐时期,即唐高宗永徽元年至唐玄宗天宝末年,镇墓兽皆用三彩釉陶制成,放在墓门附近,一般与武士俑或天王俑伴出。此时镇墓兽的造型特征变化较大,在武则天时期,有类似“夜叉”的形象出现,可能是受佛教影响的结果。其恐怖气氛更加浓烈,人面和兽面的差异逐渐减弱。这一阶段,还有一些造型奇特的镇墓兽,有的兽面兽身,或鸟喙或猪嘴,蹄如牛蹄,两眼暴突。有的人面鱼耳、猫耳,下有四足,长尾,耸发,脸饰白粉,身涂朱彩。
晚唐至五代时期,镇墓兽也为陶质,放置墓门附近,一般与天王俑伴出,不见武士俑。其造型特征基本同前一阶段,一般都是脚踏怪兽,人面和兽面难以区别,制作粗糙,大多数已不施彩,出现衰落之势。至五代时,镇墓兽已很少发现。
洛阳陵园专员结介绍福建永春县一座五代墓中发现一具头似狗,披麟尾,作顽强逞凶状的镇墓兽。此后,镇墓兽作为随葬明器已基本没有了。根据文献记载,有学者认为唐代墓葬明器中的四神是当圹、当野、祖明、地轴,并推测出当圹、当野为二镇墓俑(即天王俑或武士俑),祖明、地轴为二镇墓兽(即人面和兽面成对镇墓兽),也可作为一说。总的说来,产生镇墓兽的思想根源是受灵魂有知观念影响的结果。
洛阳仙鹤纪念陵园(http://www.lyxhly.cn)结合对传统道德、宗教文化、建筑艺术、古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本着“重道建德,务实诚信”的企业文化和经营观念,期冀打造出一个世纪精品,从而使公司迈向品牌化发展,以“爱心、安心、放心、省心、舒心”充分体现人性化的优质服务,来回报社会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