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陵园介绍皇陵的格局含义:
从而高大的秦始皇陵到巍峨壮观的唐乾陵,从似乎漫无边际的明十三陵到幽深莫测的清东陵与清西陵,这些虽各具时代特色但是主题一脉相承的皇帝陵寝,形成并体现中国特有的古代陵寝制度。
君王之墓最早称陵始于春秋。赵肃候十五年(公元前335年)起寿陵,此事记载于《史记•赵世家》。至秦惠文王规定“民不得称陵”起,陵便成为帝王墓葬专用词了。《后汉书•明帝纪》载,秦始皇“起寝于陵侧”,即是把宗庙之寝移至陵边一侧。西汉在继承了这一做法的同时,将宗庙也建造到了陵园附近。这就初步形成了陵侧起寝陵旁建庙的制度,也就是将陵与、陵园与宗庙结合起来的陵寝制度。
中国古代君主帝王所居宫殿前称“朝”即为处理政事的所谓朝廷;后称“寝”即君主饮食起居之所。君主宗庙亦分为两部分前为庙供祭祀祖先;后为寝以陈列祖宗生前衣冠及日常生活用品而供奉养。秦及汉初时把寝从宗庙中分离出来,建到陵墓上或边侧,最初仍只是做为墓主魂灵日常生活的处所。随着陵寝制度的发展、变化,寝的规模亦逐渐扩大,成为陵园地面建筑的主要部分。
明时,开创了“前朝后寝”的帝王陵宫制度和“前圆后方”的陵墓格局。明孝陵继承了中国帝王陵墓“因山为陵”的制度,但一改汉、唐、宋以来帝陵方上、灵台、方垣、上下宫的制度,合上下宫为一区,新创了方城、明楼、享殿、圆丘及宝城、长方形陵宫的制度。在陵寝建筑平面布局上,开创了“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在陵宫建筑内容上,首次仿皇帝生前宫殿分前朝后寝的格局,建立“前朝后寝”的陵宫制度。这种格局既继承了汉、唐、宋的帝陵形制中的优秀成分,又创建了新的帝陵制度,并规范着此后明清两代500多年20多座帝王陵墓的建筑形制,在中国帝王陵墓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这种帝王陵寝形制无疑又是一大突破,展现给我们另一种文化的全新面貌。
从上面可知,基本有你想要知道的答案了吧。想了解相关的可参见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里面明清部分也略带有一些,那看了总会有好处。